今天3月5日,是全国第62个“学雷锋纪念日”。
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,在泰康,志愿服务也是企业文化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。
集团号召 “泰康人每人每年志愿服务四小时”,泰康员工、泰康伙伴、泰康居民、泰康客户积极加入溢彩志愿者,用行动服务他人,奉献社会。
今天我们开启专栏,宣传溢彩志愿者的故事,弘扬志愿文化,也希望更多人加入溢彩,一起向善而行,传递温暖关爱。
“我已经10年没碰钩针了,但那份熟悉的触感瞬间唤醒了记忆,就像和老朋友久别重逢。”
本科时主修服装设计专业的刘晓童,大概怎么也料想不到,多年后会在泰康的“搞个毛线”创意编织小组重拾起久违的乐趣。
命运总是会有很多转折,很多偶然与必然,就好似一团交错纵横的毛线,繁复的经纬间依然藏着千头万绪。
对于晓童而言,原本已散落的那根线头,此刻又串联起来,由一针一线钩连起素不相识的缘分。
在泰康人寿北京分公司从事财务工作的她,忙碌一天后换下司服,和20多位来自不同部门的泰康伙伴们围坐在会议室里,主题却无关乎工作。
共同的兴趣爱好,让他们迅速投缘,熟络起来,在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的牵线下,结成了“毛线搭子”。
首场活动钩织的“溢小朵”毛线花胸针,造型看起来不难,上手后却发现针法复杂多样。仅仅是第一片花瓣,就需要多次重复"枣形针绕圈、辫子针钩织、锁针回穿、毛线引拔"等步骤。
许久未练的技艺早已生疏,晓童也需要反复地暂停、回放视频教程,仔细琢磨每一个针法细节。
随着每一次的提拉、环绕,学生时代沉淀下的肌肉记忆,在她的指尖悄然苏醒,当年一针一线勾勒梦想的感觉,也穿过时光的经纬,涌上心头。
这些年,在求学、就业、婚姻的压力裹挟下,那股被她埋藏许久的手工创作热情,也在这一刻再度燃起,释放出蓬勃而独特的生命力。
当身旁的伙伴们还困顿于第一片花瓣的织法时,一朵精致生动的“溢小朵”毛线花便在她的手中盛开绽放。
“我们钩织的毛线花胸针,是准备送给建外街道银龄志愿者们的礼物,想借此向他们的志愿精神致敬。”
对晓童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回归,更是一场情感的唤醒,一份心意的表达,在针脚的交织中,化作温暖而密实的网。
自此,她每天都会挤出时间,沉浸在钩织的世界里,寻找灵感,解锁新技法,乐此不疲地将各种构思织成一件件独特的艺术品。
无论是潦草小狗、生煎包、发财树等样式的小摆件,还是具有设计感的手机包、杯垫、自行车坐垫等日用品,从她手中诞生的作品,都栩栩如生,仿佛被赋予了毛线的温度和灵魂。
其中一部分得意之作,会被她捐赠到泰康内部的溢彩公益市集,所得善款用于助老敬老的公益项目,由此串联起更多的缘分,向更多人传递那些织入的温暖与美好。
而当她将这些亲手设计的创意手作送给同事、儿子的同学和老师时,也总能收获满满的惊喜与赞叹。
“这也太好看啦,能不能帮我钩个同款啊?”“好可爱呀,这手艺绝了,能教教我吗,求教程!”
面对身边越来越多的定制款需求,甚至是“拜师学艺”,晓童总是笑着满口答应,而她在“搞个毛线”小组的角色也在悄然间发生了蜕变。
凭借着不断精进的技艺和乐于分享的热忱,她收获了一个独特的头衔 ——“泰康溢彩首席毛线官”。这份来自团队的认可和信任,在晓童的肩头落下了更多责任。
每场活动,她都会精心挑选趣味易学的款式,提前钩织出成品作为参考示意,并将复杂的针法拆解成简单易懂的教程。
在她的细致讲解与耐心辅导下,即便是零基础的“钩织小白”,也能很快掌握技巧,制作出令人惊喜的作品。
对晓童而言,钩织的乐趣早已超越了完成作品本身,而是在于过程中的探索与分享,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温暖的连接与共鸣。
“钩织有一种神奇的魔力,它能让人静下心来,专注于眼前的一针一线。”晓童常常这样感慨,“每次看到大家因为完成一件作品而露出的满足笑容,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有意义。”
在钩织的世界里,晓童愈发熠熠生辉,而她和儿子何林嵘的关系,也随之更加亲近,多了默契与理解。
“以前,我总是盯着孩子写作业,情绪急躁,他也总担心受到批评。”晓童回忆道,“但自从我开始钩织,心态变得平和了,孩子也越来越独立自主,学习更加专注。”
她发现,当自己不再过分关注儿子的每一个细节时,林嵘反而更加从容自信,成绩也显著提高。
母子间的对话,也日渐从学习延伸至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,甚至是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探讨。
在晓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8岁的林嵘渐渐成为了她的小助手,常常在写完作业后,兴致勃勃地参与钩织,甚至对公益活动也燃起了兴趣。
第一次跟随妈妈走进泰康之家·和平府的老年大学参与志愿服务时,林嵘还有些腼腆,默默地站在角落,看着妈妈作为公益导师为社区的银龄志愿者们分享钩织技法和创意。
“你这枚胸针真可爱,像个小怪兽。”一位奶奶笑眯眯地主动和他聊了起来。
看到奶奶满眼喜爱的模样,林嵘毫不犹豫地摘下妈妈钩织的毛线胸针,送给了她。相谈甚欢的两人约定,下次手工编织课要不见不散。
令林嵘惊喜的是,再次见面时,奶奶将两朵亲手钩织的“溢小朵”毛线花胸针送给了他和妈妈,作为回礼与纪念。
那一刻,林嵘瞬间理解了妈妈时常提到的“传递温暖”的具象化意义。小小的胸针不仅串起了两代人的情谊,也将林嵘心中那颗公益的种子埋得更深了。
2025年春节前夕,泰康之家·和平府门前的行道树,都围裹上了厚实的“毛线衣”,亮眼的色彩和图案让整条街区都显得温暖而活泼起来。
这些“多巴胺穿搭”的设计,正是由社区的银龄志愿者和泰康溢彩志愿者们共创的。
“阿姨们平均年龄75岁了,但依然充满热情和创造力,发挥专长为社区的美好贡献力量,这种精神特别感染人,我相信有想象力的人不会老。”晓童看着眼前神情专注的阿姨们,感慨道。
在这场跨代际的交流合作中,“编织艺术家们”碰撞出想象力的火花,一针一线,由点及面,每一针都缝进了对新春的美好期盼,每一线都缠绕着对社区的深厚情感。
“我们钩织的毛线作品不仅是装饰,也体现了大家对美的追求,对生活的热爱。”晓童说道,“希望我们能为社区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,让志愿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。”
阳光透过树枝,洒在盛放的毛线花上,光影交织间,仿佛冬日的寒风也被这份暖意消散了。
而这些线,也因为命中注定的相遇交汇,变得充满意义。
如果你也被晓童的故事所打动,欢迎加入成为泰康溢彩志愿者,和我们一起,钩织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。
说不定下一个温暖故事的主角,就是你!